記得少年時代學佛學,亦有接觸過何謂空或空性?那些空不是佛所要表達的空,那個空才是。例如惡取空、頑空、真空、空空……,這些便不是佛說真正意義上的空。
大約二千年前左右,佛教剛來華,中國人如何去理解印度人所說的空呢?如何翻譯呢?就以自己中國文化,本土道家思想中的「虛」、「無」去理解。
印度佛教經營有年,成為中國人普遍信仰。印度人這個「空」也深入民心,什麼四大皆空、一切皆空、萬法皆空、遁入空門……。徬彿「空」就成了負面的形容詞,如消極、避世、心灰意冷的意思。對「空」望文生義,搞出很多笑話、戲論來。
實際上,「空」,是作為佛教本體論的論說。
例如,「緣起性空」。
萬事萬物皆有因有緣要成(緣起),無獨立單一的自己而形成(性空)。這個因和緣,又可以不斷拆解,最後是空無一物。而實際上,並不需要等到拆到最後才說為「空」,它在有形有相之時,實際上就已經是「空」的。
例如一支筆。你可以把它拆解,筆頭、筆桿、筆芯。這些就是組成一支「筆」的因和緣。而實際上,它在有筆的形相時,就已經是「空」的。我們如何得知呢?
然而佛教不是分析哲學。不是把事物一件件拆開分析的。無寧說,佛教是直觀、透視。
你把筆拆開、分解,沒有了筆的形相,而只有那些組件,當然,筆是空了。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「空」。你看著那支筆,你直觀它、透視它。直至你達觀為止。
所謂達觀,是指你從現象界(現實世界)看那支筆,一路透視下去,直至你看到一個真實的情況出現為止。這個達觀,即是如實觀。如實地去看到那個真實的情況。
於是,你產生智慧,不再被現象界(現實世界)的事物所迷惑。你能透徹地看事物。
我們常人的眼光,看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(生滅相續),亦執著於事物的形相。現在要練習以直觀、透視的方法,去再看清楚事物的真實情況。於是,我便提出「注意力」、「習慣」、「處境」的問題。(以前寫過此處不再重復)
上面是簡單述說佛教所言的「空」。
剛才說到,佛教來華,中國人以自己本土道家思想去解釋「空」。那麼,佛教還沒來華之前,在中國本土形成已久的道家,它本身又是怎樣言說那個「虛」、「無」的呢?
正如我之前說過,有十層樓。第十層是終極目標。但是不能一下子達到的話,便說第九層。如此類推,每況愈下。
在最頂,是「無極」。
無極之下,是「太極」。太極,是「兩儀」組成的。兩儀,是一個「陰」,一個「陽」。而陽裡面有一點陰;陰裡面有一點陽。陰陽又各自生萬物。
這樣,便是,無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而「無」,道家說是「道」。即道生萬物。
那麼,我們如何從有形有相的人身,修煉到無呢?
昨天提到西方神秘學,「天國」在「人身」中落實,便說到意識、能量、元素。在中國道家來講,便是精、炁、神。於是,無極、太極、兩儀、陰陽,乃至陰神、陽神、大羅金仙等等,便不是純粹抽象的東西,而是實有所指,實有其事,可作可為的一件事情。不是由精神到精神,而是由精神到物質,再由物質到精神的一種精神與物質互相影響的一種修煉。中國人謂之「性命雙修」,道家稱這條道路為「金丹大道」,西方神秘主義稱這條道路為「卡巴拉煉金術」。
Samanthe’s New Age Workshop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amanthereiki
註:Samanthe Lei,這文版權屬本人所有,如轉載請寫明作者和出處,不可用作商業用途,本人保留法律追究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