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平常心」一語是中國貨,在印度佛教來說是本無的。印度佛教在禪定方面講「等持」。
我們很多時候,遇到什麼情境,就會生起什麼看法、情緒。
當然,到底是那個境,讓我們生起那些看法、情緒呢?還是,我們本身就帶著一些固有的看法、情緒反應,去看待境遇的事與物?
是有此情,而有此境呢?還是有此境,而生此情呢?……情與境,兩者之間,似可辯證。
自己的平常心,從別人的角度、立場來說可能不平常。
假如,家人、朋友、同事,做錯了事情,你會嗔、怨、恨嗎?但當你想到平常心時,你就轉變無嗔、無怨 、無恨。
假如,你忽然天降橫財,你會欣喜若狂、貪得無厭嗎?但當你想到平常心時,你就轉變得無喜、無貪。
這些,嗔、怨、恨、喜、貪;或是,無嗔、無怨、無恨、無喜、無貪,是人的情緒反應。似乎,所謂平常心,說的是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之時。
這些人的情緒反應,動物世界也無,只有在人類社會才有。是人的情感心理結構下的產物。
至於,這個情緒的已發、未發,可是沒有什麼准則。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每個人都糾結於自己的因果、運命、思維、知覺感知……。也似乎像自己把自己鎖住在裡頭。而世界上,又很難有一條鑰匙,適合打開全部的鎖。
所以,所謂平常心者,是一個「度」(法度),是叫自己觸境而生情之時,求一個合乎自己法度的「點」。
而如果把平常心,換作「平衡點」,似無不可。
圖片來源:網上
Samanthe’s New Age Workshop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amanthereiki
註:Samanthe Lei,這文版權屬本人所有,如轉載請寫明作者和出處,不可用作商業用途,本人保留法律追究權利。